你的位置:快三和值计算准确率100% > 新闻动态 > “红灯照”耀下乡之路——55年前一群闯北走南的女知青
“红灯照”耀下乡之路——55年前一群闯北走南的女知青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3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03

图片

“红灯照”耀下乡之路——记广东广雅中学55年前一群闯北走南的女知青

大海之南~蔡跃雄(谨以此文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5周年) 

广东广雅中学位于广州,是省市名校、国家级示范性中学。学校成立于1888年,前身是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,与当时湖北的自强学堂、两湖书院及上海南洋公学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。早期任广雅中学校长的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梁漱溟题写了校训“务本求实”。

图片

▲ 广雅中学校门

图片

▲ 校门内屏风

图片

▲ 校内矗立清朝的创办者张之洞塑像与雅石

一、大姐姐们挺进北疆

 上世纪60年代后期,“文革”方兴未艾,广雅中学有一个清一色女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团体,约30人,仿清末义和团年轻女性组织“红灯照”为自己的团体名称。这群红灯女生除了在学校参加不得已的活动外,更多的是走出校门到农村去,与农民一起夏收夏种,编排文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。

1968年,知青上山下乡大潮兴起,红灯女生响应号召,满腔热情准备奔赴广阔天地奉献青春。同年下半年,她们面临毕业分配了,有三个去向:一是下乡到海南岛、雷州半岛农场和到农村插队落户,二是到工厂当工人,三是留校继续升学。分配前的学习班在珠江边举办,很多红灯女生们选择了下乡,并向学校工宣队提出申请。

一天,突然传来震撼消息,高中有4个红灯女生到北大荒了。怪不得这些日子学习班不见她们的身影,原来是秘密行动去了。前不久这4个女生还跑去北京的颐和园和长城,怎么忽然就跑到黑龙江去了呢?

后来人们才知道,她们是用卖血得到的钱买火车票去的,在北大荒劳动中有出色表现,感动了农场领导,终于如愿以偿获准留下。当时想去北大荒的还不只是女同学,学校还有一群男同学也在积极活动想去北大荒。

图片

▲ 挺进北疆的4名红灯高中女生

不久,4名去北大荒的红灯女生来信了。信中热情洋溢的说:“红灯照的同志们:你们好!你们迫切的心情我们是非常理解的,因为我们争取到这里的过程,也完全经历过这样的情况。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生,我们是多么希望你们能来和我们一起战斗啊!有志气,有抱负的中国青年,就是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”

信中还说:“北大荒是多么需要人啊!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未开垦,这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财富,与广东那些要施肥小块的土地是不能比拟的,北大荒是多么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来建设来开垦。努力奋斗吧,同志们!……”

信的末尾还不忘附几段语录席毛主激励大家:“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去争取胜利!”“我们总是要努力,我们总是要拼命向前,我们黄金的世界,光明灿烂的世界,就在前面!”

图片

▲ 在北大荒劳动的4名红灯高中女生合影

去北大荒的红灯女生的感人壮举和盛情来信,极大的激励着其他红灯女生。她们给北大荒的农场领导去信,表达她们强烈赴北疆的愿望和决心,还恳求学校的军训团和工宣队能支持和帮助她们,甚至还跑到广州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硬泡软磨……总之,为了能有完备手续去北大荒,她们绞尽了脑汁。

然而北疆那边来函明确表态:北大荒没有接收广州知青的任务,凡无市一级组织手续批准的一律不收。4个红灯女生所在的农场的领导告诫她们:“如果你们后面还有人来,会把你们也拖回去的。”为了不给历尽艰辛才到达北大荒的同学添麻烦,其余红灯女生不敢妄为。

那时,为了劝阻一心北上的红灯女生和其他学生,一位负责知青下乡工作的解放军对她们说了一番话:亲爱的同学们,请用一个本子记下我在大榕树下对你们说的话,20年后再打开本子看,相信到那时你们会明白,你们现在的请求是多么幼稚。 

二、小妹妹们南下雷州

学习班结束了,红灯女生豪情满怀的决定,既然去不了北疆,那就到南疆,一样的努力奋斗 ,战天斗地。于是1968年11月,红灯女生10多个初一小妹去雷州半岛海康县火炬农场(次年改制为兵团7师2团)11队。

当时她们才15、6岁,最小的女生罗阳来到农场后才过15岁生日。11队是个新建队,刚到时,10多个女生挤住在20来平方的一间房子里,仅有一张勉强放得下饭兜和口盅的架子,她们只能坐在锄头把上吃饭,把棉被叠块当桌看书写信。

她们是65初一级,全省各地考上广雅的优秀生,不少是领导干部的女孩,“文革”停课期间,与初三、高中的学姐们一起活动,在学姐的帮助和影响下没有“学坏”,到火炬农场后,仍与各地的学姐保持通信联络。学姐们非常关心这些少不更事的小妹,常会给她们写信。有位学姐在信中写道:“我们这些干部子弟,往往眼光看得很高,脚却不踏实地……”提醒学妹们要清楚自己的弱点,在劳动中磨练成长。

图片

▲ 女生小妹劳动归来

那时她们深感痛苦的劳动是割香茅草。右手握镰,左手拢叶,握着一把把不足一尺长的茅叶割下,弯腰掖到肋下至大腿间,用左肋和左手臂夹压住,一棵香茅草要分几把割完后,又弓腰前行,再割下一棵。

因为每棵香茅草割下的叶子只有一小把,而一行香茅草往往是60到100米长才到地头,如此弯腰侧弓身割了十来棵,前行约十米,在腰腿间积攒一大把才能放下。要命的是香茅草叶两边都是锋利的毛刺,划过了就是一道道血痕。

当时全队只有一个老班长有一件如同工人裤的厚帆布工作服,能保护身体和手臂。而其他人只发一双手套和一只套着手臂的草席套,这两样护具一天下来就烂掉了。女生们只穿那些补丁打补丁加厚的衣服,抵挡不住那些利刃般的香茅草叶,简直是香茅草在割人。

女生们个子矮,要低头拢茅,脸上总被香茅草叶划得像花脸猫。在割香茅草的日子里,她们的脸上、手臂上都是道道血痕,尤其是夹压香茅草叶的左手臂、左大腿上更是伤痕累累,红成一片。随着清晨的雾水、烈日下的汗水腌刺伤口,她们脸上泪水横流,浑身草青血红和土黄夹杂,这时她们那身叫花子似的烂衣裳,就臭哄哄湿辘辘的。

图片

▲ 女生小妹在香茅种植地除草

她们好不容易割到地头的林带了,镰刀一扔,随地大字摊开躺下,全身骨头如散架,相互指着看,想笑又不敢笑,不能笑,只因疲劳过度,肋间神经受损,若大力深呼吸就疼得颤抖。

香茅草象韭菜,割了又长,约三个月就要割一次,每块地轮流着长,循环地割,女生们也没等伤痕痊愈,又要来割。当她们知道香茅油可以制香水出口,就恨得咬牙切齿:让我们流血流汗为那些资产阶级小姐臭美。

除了割香茅草,女生们虽年小力薄,其它劳动也未敢拈轻怕重,吝惜自己。她们记不得挑断过几根扁担,只记得常在天亮前打着火把挑水上山浇橡胶苗,从山下水源地到山上胶园几百米上坡路,一担水要两人接力挑;不记得经历过多少次风雨雷电交加,只记得常避雨的大树被雷当场劈断在眼前;不记得多少次大会战,只记得很多人的小腿被禾叉刺伤了一个个洞,血流满鞋筒仍坚持到收工。有过这经历,她们以后多苦多难都不怕。

图片

▲ 女生小妹相聚在宿舍门口

女生们不甘心于枯燥重复的劳动,对变化的创造性的事物充满兴趣。她们在连队周围的山上找泉眼开水源,解决菜地浇水困难;搞来菌种学习用发酵菌沤肥,提高牛栏肥的肥力;回广州探亲时买来菜种,试栽新品种蔬菜;还试验各种灭草剂,看哪种能灭绝危害橡胶的茅草。这些都是她们利用休息日干的。

女生们又在连队办起文化室,各人捐出自己的书籍,布置好文化室图书角;还办起扫盲班,教老工人认字、算术;举办故事会,绘声绘色给大家讲热门的《卖花姑娘》电影故事,或念各种故事书。此外还教大家唱歌识谱,举办联欢演出,组织各地知青和老工人表演自已家乡特色的节目,让连队一片欢乐。

那时女生小妹们在一起像个大家庭,谁来信轮流读,有食物共分享。下乡次年,她们利用休息时间齐动手,砍树割茅,立柱架梁,铺草盖顶,捣泥糊墙,在老工人的指导和帮助下,盖起了一间宽敞的茅草屋,布置成为小厨房、小饭厅和工具房。然后大家齐心合力煲汤炖肉烙饼,欢天喜地冲洗了热水澡,各种劳动工具存放工具房,不用再塞满床底。在相助互融和嬉哈说笑中,女生小妹忘却思乡思亲之苦。

劳动之余,女生小妹们渴求知识,梦想上学,不甘心一辈子做个文化低的农工。同队有个高中校友叫温敏敏的知青自愿帮助她们。雷州天气热,中午休息三个小时才开工,因晚上用马灯和小油灯看不清黑板,只能中午在连队小学课室上课,温老师手头只有一本初中化学课本,就从教化学开始。

图片

▲ 女生小妹工余兴高采烈结伴外出

那是1972年的夏天,每天中午饭后,女生小妹好几个人就悄悄溜到连队小学上课,小学是简陋的草房课室,在连队边沿,没人注意。那时知青想温习功课去上学,就有“不安心农村”之嫌,会被批判的。

温老师从化学的基本概念开始,到化学元素表的排列,讲了化学价,平衡式,还教女生们一个记化合价的顺口溜,等等。虽然没有课本,没有实验演示,纯粹的“斋讲”, 但温老师讲得简明易懂,女生们似懂非懂地记录,会不客气地打断老师讲课,因为女生们还没记全,或听不懂陌生的名称词汇。

女生们虽然学得很“涩”,很抽象,仍顶着酷热和瞌睡虫的攻击坚持上课,课后还要去干工。她们就这样学了半年,温老师返城了,没人教了。女生们又请一位丰顺县的高中知青来当老师,也是志愿的,牺牲休息时间不算,还没任何报酬。

经过半年多的“野鸡”学习,女生小妹有了初浅的化学基础,日后大有裨益。其中有位女生调离农场读中专上化学课时,得益于当年茅草房课室记下的笔记,以及知青老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和规律,第一学期末从入学时的倒数第一,很快进步到前三。

女生小妹们的的岀色表现,自然地引起农场的重视和重用,她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担任了教师、文书、技术员、播音员、放映员等重要工作。

三、其他女生奔赴海南

与红灯初一女生下乡的同时,红灯高中和初三女生王英等奔赴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农场(次年改制为兵团4师8团)。到农场后,王英与同学、校友被分配到南路队(10连),那是农场最边远和艰苦的开荒队,但她们没怨言,因为她们心中早就有艰苦奋斗、接收再教育的思想准备。王英在连队四年多,如今仍记忆犹新。

图片

▲ 那时的牙叉农场南路队全貌,几乎全是茅草房。

图片

▲ 住茅草房大间宿舍的女知青在门口吃饭兼娱乐

王英是带着大妹王雅、小妹王杰三人一起下乡海南的,她和大妹分配到牙叉农场,小妹分配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乘坡农场(兵团6师16团)。不久她大妹调到本县新建的细水农场(后并入白沙农场、兵团4师7团)。她三姐妹各自在不同的团场里战天斗地,垦荒植胶。那时一家子仨下乡,并不多见。

图片

▲ 王英(右)王雅(中)王杰(左)三姐妹在农场合影

南路队四周环山,条件十分艰苦,知青全住茅草屋,草房是刚建的,知青刚到时,泥巴墙湿漉漉的还未干,四根手臂粗的树杈插在地上,再架两片木板,就是知青的床铺。屋里没椅子,没桌子,也没电灯,把大树干锯成一段段的树桩,就是知青的凳子。晚上,草屋里亮起一盏盏小煤油灯,知青坐在床前,在跳跃闪烁的火光下,或看书看报写信,或飞针走线缝缝补补。

生活艰苦,劳动更艰苦。开荒大会战,顶烈日冒酷暑,女生和男生一样挥刀舞锄,出大力流大汗,男生赤裸的上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光亮,而女生的汗水湿透了前胸后背,衣服上沉积着一层又一层白色汗渍。那时连队不可能、也没条件给女生派轻工,女生也不会因为苦和累向领导提出特殊照顾的要求。

图片

▲ 女知青在山高坡陡的荒山上垦荒

图片

▲ 女知青在橡胶苗圃地里浇水培育新品种胶苗

图片

▲ 女知青在开垦并植胶后的环山行前留影

图片

▲ 女知青开荒后扛抬木材回连队

图片

▲ 女知青收工后开饭了

图片

▲ 连队草房兼伙房的开饭窗口

图片

▲ 女知青饭后的快乐小溪

南路队老三班的知青由于劳动表现特别优秀,农场改制为兵团后,此班被抽调去建新点,王英也在名单之中。其实她不想去,因为舍不得连队一起劳动的老同学,但没向队领导提出来。后来她才知道,队领导在研究参加建新点的人员时就说过,只要女生提出不去,就可以批准不去。

就这样王英服从命令听指挥,随老三班人员参加了新连队探扭队(12连)的开发建设。新连队的工作非常艰苦,一开始都是上山伐木和割茅草,搭建草房糊泥巴墙,还要筑路、开菜地、挖苗圃地,然后投入紧张的砍芭开荒挖穴劳动,王英样样参与了。

起初,探扭队除了老三班,还有从其他连队调来的知青共30多人,但女知青仅有王英等3人。不久,另两名女知青因工作需要离开连队,一段时间里,探扭队女生只剩王英。每天,王英和男生们一起开工、收工,干一样的活,但略显清高和自尊,和男生几乎不说话,也从不提任何特殊照顾和要求。

图片

▲ 当连队伙房炊事员的王英(右)

1970年,8团举全团之力搞开荒大会战,探扭队原来当炊事员的男生强烈要求参战,于是连长安排王英替换那位男生。大会战40多天,一直是王英一人在伙房当炊事员,煮全连30多人的饭菜,还要保证每日四餐(上午九点多钟加一餐木薯汤),加餐和午餐做好后还要挑到工地。

大会战刚开始,连队来了两位15、6岁的广东清远小姑娘,是主动要求到兵团的,小姑娘的家长支持她们来。王英觉得女孩子和家长都很纯真,女孩还是贪玩的年龄,却要和大家一样上山艰苦劳动,顶烈日出大力流大汗。这样,连队上山开荒劳动就不是清一色的男子,王英多了两个女伙伴,就一起住半间草房,当时女生少,连队把一间草房隔开一半给她们,另一半作仓库用。

大会战干伙房极其苦累。每天早上4点多闹钟就把王英叫醒,她要讯速从床上爬起来提马灯去厨房,大山四周黑黝,空旷寂静,只有一个女生在走动,害怕也没用。在厨房昏暗的灯光下王英忙开了:点火、烧水,做饭,切菜,炒菜……到5点多钟早饭要做好,然后使劲敲响挂在厨房边那段钢轨,让连队的人在“钟声”中甦醒、开饭……

图片

图片

▲ 女知青在山上开荒植胶时合影

图片

▲ 大山里大开荒搭起的草寮是女知青难得的休息地

人们岀工上山了,王英便回到住房稍作休息,睡不了,只是翻翻书,或吹箫拉二胡弹琴什么的。到8点钟,又要去伙房继续忙活。到下午人们收工前,王英除了要做好晚饭,还必须把明早的青菜洗干净,把两个大水缸的水挑满。一天这般劳作对王英来说不算什么,她最怕的就是柴湿点不着火,或点着火却烧不旺,不能准时开饭。

一次,团部配给各连队一些副食品,连长以为只有几十斤猪肉,就派王英一人去领。王英用扁担挑两个箩独自上路,谁知领到连队的份额时,才知道除了猪肉还有许多其它物品,那担子足有100多斤。虽然经过几年的劳动,她双肩都能挑,换肩时担子也不需着地,但那天的担子实在太沉,她挑担走在山路上,左肩右肩换来换去,实在挺不住了,才把担子放下,喘口粗气。

十几里的山路,王英翻山越岭走走停停,好不容易才回到连队。指导员掂过两箩物品后惊讶地说,真想不到你能把这么重的东西挑回来。其实指导员哪知道,王英孤身单挑在路上时,沉重的担子压在肩上,她觉得自己简直要吐血,真想哭,多么希望有人帮帮啊,但是荒山野岭哪有人影,怎能不咬牙坚持到底呢?想想在农场的红灯同学们,哪一个不是在艰难的工作和生活中坚挺着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▲ 女知青的劳动充满苦和乐,在高山上留影有造型有舞蹈动作,在连队里牛车是照相的最爱。

那时大山里团场和连队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,而年轻的女生们求知欲强,总是千方百计为单调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,自找乐趣。她们曾到白沙县城废品收购站,顺手揣走那些被“破四旧”混杂在废品中的中外文学书籍带回连队,在知青中悄悄传阅。

直到有一天,突然听说连长将趁她们开工上山后,到各知青草房查找“封资修”禁书,吓得她们赶紧把这些书撕掉,塞到伙房的炉灶里烧了,大家还心疼了好久。除了书籍,收音机是她们的宝贝,通过收听广播,欣赏音乐和样板戏、学唱战地新歌,能了解国家与世界的风云变幻。

图片

图片

▲ 女知青组合的舞蹈班与篮球队

在那特殊年代,天南地北的红灯女生一直保持着联系。北大荒的女生谈北国的冰雪,肥沃的大地,丰收的喜悦;海南牙叉的女生讲南疆的烈日,原始的林莽,垦荒的艰辛。虽然她们的劳动和生活都非常艰苦,但精神世界却非常充实。

那时红灯女生们都很纯真且自信:北大荒与海南岛远隔万里,但共同的理想把我们联系在一起,我们是在共同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,用我们勤劳的双手,一定会使亲爱的祖国富强起来。

她们经常用毛主席一段语录相互鼓励:“今后几十年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是多么宝贵而重要的时间啊。现在20来岁的青年,再过2、30年正是4、50岁的人。我们这一代青年人,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,将亲自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,任重而道远,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,一定要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身!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,我们这一代要下决心一辈子艰苦奋斗!”

图片

图片

▲ 女知青历经劳苦仍胸有朝阳,气质不凡。

后来,这段语录被黑龙江3师29团12连的北京知青谱写成知青的歌《今后的几十年》,唱遍了北大荒。那高亢豪迈的旋律激励了北疆一批批有志知青,也给远在天涯战天斗地的知青带来莫大的鼓舞。

青春绽放,岁月蹉跎。数年的下乡洗礼后,闯北走南的红灯女生先后各自告别知青岁月,各奔前程,各有成就,虽然她们的后知青时代道路依然曲折跌宕,但有一条,就是无论身在何处,总是初衷不改,不忘初心。

(注:本篇根据海南省政协《知青在海南》史料选辑有关回忆录编写,作者是选辑编辑。下乡相片由广州知青王英提供。致谢!)

来源:粤海知青网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